六安热线(0564.bbssq.com.cn)-六安人上热线-六安人气社区-中国BBS社区100强

标题: 对峙!伊朗公布美无人机入侵路线美国将对伊进行网络攻击 [打印本页]

作者: 六安热线    时间: 2019-6-23 18:38
标题: 对峙!伊朗公布美无人机入侵路线美国将对伊进行网络攻击
美军一架无人机20日被伊朗击落,伊朗称美军无人机闯入伊朗领空,美军则称无人机是在国际空域被击落的。美伊紧张局势再度升级。; B0 _' Z0 i. E8 U) d, Z# |
这两天,事件有了最新进展。22日,伊朗方面公布了美军无人机侵犯伊朗领空的最新证据。而据《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同意对伊朗进行网络攻击,并将在24日公布对伊朗新的重要制裁措施。, a. |" m$ ?0 T$ \/ E9 I+ S4 v* Y
美媒:特朗普同意对伊朗进行网络攻击; u' e( T8 t$ ?. [6 q
据《纽约时报》消息,尽管特朗普20日叫停了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但是他同意了对伊朗的网络攻击。网络攻击的目标包括伊朗情报部门和导弹发射系统。
/ t% e9 b. ?; Z; i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络和基础设施安全局局长克里斯托弗克里布斯说伊朗针对美国政府和经济界的网络攻击呈上升趋势。1 Z! ]2 ^3 N+ q  s$ _
报道还说,特朗普将于24日公布对伊朗新的重要制裁措施,美媒称新的打击方式包括网络战都在考虑和实验中。; V; E) ?7 }$ b, ?8 U3 o& o5 z! w
伊朗公布美军无人机侵犯领空证据; X- _  \# s* S& r( W9 M# I& |2 N
自20日伊朗方面宣布击落一架进入伊朗领空的美军无人机后,关于无人机是否进入伊朗领空一事,美国和伊朗各执一词。22日,伊朗拿出了最新证据。伊朗外长扎里夫22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美国无人机入侵伊朗领空的详细路径和坐标。
: b* Y. B* Z8 {: C ' W9 w) c: ?8 j  d3 `6 a9 e/ g
根据扎里夫发布的图片,美军无人机当时从波斯湾南部的基地起飞,并沿下图中蓝色轨迹飞行,对伊朗执行侦查任务。
: G. B( P0 e- d0 o # y; A6 u& X( B( j
△扎里夫公布的图片) F. [* m/ |2 b, N
20日凌晨2点多,美军无人机闯入黄线内的伊朗飞行情报区。2点06分、2点24分和3点58分,当美军无人机位于下图中三个黄色标记所在位置时,伊朗分别对其发出警告。
! m1 r) }" F& j! I) |' w* c/ q ) K2 h, F  a1 C3 A5 J
△扎里夫公布的图片
7 y) `6 f6 k' M' z( d, p% q9 N20日凌晨4点多,美军无人机在回程途中闯入下图中红线内的伊朗领海上空,最终在红色图标位置遭伊朗击落。1 S# w6 x: h2 l" X* W+ r$ D
  m. \0 `, F7 `( J! N
△扎里夫公布的图片
1 o- @1 C" b7 R( M& m& `4 C$ k  U飞行情报区是指为提供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而划定范围的空间,公海上空的飞行情报区是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相关协议划分的,出于空中交通安全的考虑由各国管理,与领空是不同的概念。
8 j' K+ l- ]% H5 m; n# n4 R. ^8 Z根据相关国际法,一国领海上空则属于该国领空,国家对其具有完全主权。因此美军无人机闯入伊朗领海上空,也就等于侵犯了伊朗领空。
: a7 r7 u/ {2 {8 _6 p
) `; j) J: I5 [8 t# w% `; k6 L1 w伊朗:将强硬回应美国威胁0 c: u/ F3 y. K& n2 J. Y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穆萨维22日表示,无论美国采取何种措施,伊朗决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入侵伊朗的领空和边境。! P) {- U; B2 |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司令哈吉扎德将军表示,如果美国胆敢再次入侵伊朗领空或边境,伊朗仍将强硬回击。
/ H; @4 D4 |" m伊朗民航组织:伊朗空域完全安全( P- e$ {/ J3 c4 f
路透社22日援引伊朗媒体的消息报道,伊朗民用航空组织当天表示,伊朗空域是完全安全的,民航客机可以通行。
; P. X) s* C2 d在伊朗方面宣布击落一架进入伊朗领空的美军无人机后,美国联邦航空局20日发布紧急命令,禁止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飞经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上空伊朗控制的空域。随后,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国的航空公司也对飞经伊朗空域的航线作出调整。! U6 c" u6 X2 ]
责任编辑:薛妍




欢迎光临 六安热线(0564.bbssq.com.cn)-六安人上热线-六安人气社区-中国BBS社区100强 (http://0564.bbssq.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